-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114
2016 03 13 webpack in action
layout: post title: 搞定 Webpack (2):使用 Webpack 大幅提升前端开发体验 categories: [前端] tags: [Webpack, Angular, 重构, 工程化, DX] published: True
首先当然是安装,当然是使用更加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国情的 CNPM 来安装,道理大家都懂的。
cnpm install webpack webpack-dev-server -g
webpack-dev-server
是一个基于 Express.js 框架的静态资源 Web 服务器,对于简单静态页面或者仅依赖于独立服务的前端页面,都可以直接使用这个开发服务器进行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开发服务器会监听每一个文件的变化,进行实时打包,并且可以推送通知前端页面代码发生了变化,从而可以实现页面的自动刷新。
在项目根目录下添加最基本的 webpack.config.js
配置文件,运行 Webpack 时则会默认加载该文件内的配置。如果要指定另外的配置文件,可以执行:webpack --config webpack.custom.config.js
,进阶的用法就是在不同环境下,可以通过 Script 指定不同的 Webpack 打包策略。代码热加载功能当然也必不可少,只需要将 'webpack/hot/dev-server'
加入到 entry
当中,Webpack 模块下的 dev-server.js
就可以跟项目代码共同打包到一起了:
module.exports = {
entry: {
app: ['webpack/hot/dev-server', './app.js']
},
output: {
path: './assets',
filename: 'bundle.js'
},
...
}
然而!没想到一来就出错了:Module not found: Error: Cannot resolve module ‘webpack/hot/dev-server’
,从这个链接得知需要将 Webpack 直接安装到当前项目依赖当中,前面所提到的 'webpack/hot/dev-server'
其实就对应 node_modules/webpack/
目录当中的 dev-server.js
文件。
cnpm install webpack --save--dev
至此,就可以使用 webpack-dev-server
命令直接启动服务了,默认启动端口 8080,通过 localhost:8080/webpack-dev-server/ 路径就可以访问到页面了,文件修改后会在页面头部看到 Sever 的状态变化,并且会进行热替换,实现页面的自动刷新。
对于 React 的配置来说稍有所不同,参考文章 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02551952#articleHeader10,还可以实现组件级的刷新,甚至不用刷新整个页面,所以就避免了在调试的时候每次刷新都要重新来过的痛苦。
entry: [
'webpack-dev-server/client?http://0.0.0.0:8080', // WebpackDevServer host and port
'webpack/hot/only-dev-server',
'./scripts/index' // Your appʼs entry point
]
程序员总是要学会偷懒的并且应当「以偷懒为傲」,在开发过程中所发现的重复工作都应该利用构建工具来实现自动化,常见的前端构建工具可能有 Grunt/Gulp 之流,辅于各类插件就可以实现很多工程构建功能了。但其实利用 webpack 本身的模块打包能力及其各式各样的 loader 和插件,我们甚至无需引入 Grunt/Gulp 就可以满足前端的工程构建需求,比如预处理、编译、混淆、压缩、打包等等。我们就直接借助 NPM Script 来进一步简化和管理 Webpack 的相关命令。
"scripts": {
"build": "webpack -w --bail --display-error-details",
"start": "webpack-dev-server --history-api-fallback --hot --inline --progress"
}
打包,启动:
npm run build # 提供 watch 方法,实时进行打包更新并打印出错信息
npm start # 启动服务器,浏览器直接访问的是 index.html
先就一股脑把所有 loader 都安装好吧,我之后会再一一介绍每个 loader 所提供的预处理功能:
cnpm install babel-core babel-loader style-loader css-loader less-loader file-loader url-loader html-loader ng-annotate-loader ngtemplate-loader --save-dev
然后在 webpack.config.js
配置文件当中添加每种文件类型所对应的 loader 以及参数配置:
module: {
loaders: [
{test: /\.js$/, exclude: /node_modules/, loader: 'ng-annotate?add=true!babel-loader'},
{test: /\.css$/, loader: "style!css"},
{test: /\.less$/, loader: "style!css!less"},
{test: /\.(eot|woff|woff2|ttf|svg)(\?\S*)?$/, loader: 'url?limit=100000&name=./fonts/[name].[ext]'},
{test: /\.(png|jpe?g|gif)$/, loader: 'url-loader?limit=8192&name=./images/[hash].[ext]'},
{test: /\.html$/, loader: 'ngtemplate!html?attrs[]=img:src img:ng-src'}
],
noParse: []
},
即便现在的浏览器并没有实现多少 ES6 语法规范的功能,但是在 Babel 等转译工具的引领之下,ES6 的普及速度也远比想象中要快得多得多。很不幸地又遇到了问题,You may need an appropriate loader to handle this file type
,但是非常棒的是,Webpack 能够实时打印出错误信息,似乎是因为 babel-loader
没有正确地解析到 ES6 语法。参考 Babel 官方文档,需要首先安装 es2015 预处理模块,再给 babel-loader 添加相应的 es2015
参数。
cnpm install babel-preset-es2015 --save-dev
echo '{ "presets": ["es2015"] }' > .babelrc # 也可以直接写 loader 参数里。
结果犯了个小错误,漏掉在 loaders 上一层写 module 了,实为罪过啊喂,折腾了半天。
module: {
loaders: [
{test: /\.js$/, exclude: /node_modules/, loader: 'ng-annotate!babel-loader'}
]
},
与此同时,把之前放在 bower_components
底下的模块全部转移到 node_modules
文件夹底下,抛弃 Bower,统一使用 NPM 进行前端的依赖管理。接下来就可以使用 ES6 的 export default
和 import from
语法导入相关依赖了:
require ('./style/base.less');
import angular from 'angular'
import ngRoute from 'angular-route'
import githubService from './app/services/githubService'
import MainCtrl from './app/controllers/mainController'
import Components from './app/components/components.module'
虽说 Webpack 对 CommonJS,AMD 和 ES6 模块都做了兼容,但依然有一些只使用 Angular 模块所定义的插件,这就没办法通过 require
或者 import
导入了,还是只能通过 HTML 脚本的传统方式引入,待我再想想解决办法,好像 Webpack 还可以对模块做 Shimming 处理 摊手 ┑( ̄ Д  ̄)┍
一个小坑:添加 Angular $inject
的压缩插件,https://www.npmjs.com/package/ng-annotate-loader,官方文档没有更新,应该用 !
符号来联接多个 loader。
然后就只需要在函数参数的下面添加 'ngInject';
注释,就可以被自动转化为安全的数组写法了,从而保证了变量名被压缩之后依旧能够通过数组中的字符串找到相对应的依赖:
controller($http, $routeParams, base64) {
'ngInject';
var vm = this;
vm.$onInit = () => {
...
}
}
使用这个 loader 之后的压缩效果如下:
controller:["$http","$routeParams","base64",function(e,t,n){"ngInject" ...}
Webpack 最棒的一点就是将 JavaScript、CSS、 字体、图片等资源文件统统视为模块,所有的静态文件都支持打包。配合 loader 加载器,就可以支持 Sass,Less 等 CSS 预处理器,而且串联式模块加载器以及插件机制就使得处理流程特别地灵活。
{test: /\.less$/, loader: "style!css!less"},
添加 Less 相关的 loader 便可以使用 Less 语法来书写样式了,所支持的扩展语法可以说大大提高了编程效率,也提高了 CSS 代码的可读性。干掉了项目所依赖的遗留文件 app.min.css
之后,不得不说边改代码边自动刷新的感觉实在太爽啦,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修改 webpack.config.js
里边的代码时还是需要重启一下 Webpack。
值得一提的是在 CSS 文件(比如 BootStrap 和 FontAwesome 等依赖)引用自定义字体的时候,需要使用 url-loader
来对相关字体进行预处理,并且可以设置相关参数比如 limit
来限制文件大小,以及 name
参数来指定字体文件被打包到的具体文件路径。
{test: /\.(eot|woff|woff2|ttf|svg)(\?\S*)?$/, loader: 'url?limit=100000&name=./fonts/[name].[ext]'},
{test: /\.(png|jpe?g|gif)$/, loader: 'url-loader?limit=8192&name=./images/[hash].[ext]'},
在 AngularJS 1.x 里边儿可以使用单独的 HTML 文件来作为组件模板,我在重构的时候首先使用了 raw-loader
来直接 require
组件所对应的模板文件,其效果就是将该 HTML 文件在引入 JS 之前就转化成了字符串,所以在 Angular 当中只需指定 template
属性即可,并且都不再需要写相对路径了,'./features/note/note.html'
-> './note.html'
。
export default {
template: require('./note.html'),
bindings: {
postContent: '<',
siteInfo: '<',
index: '<'
},
...
}
然后第二种方案就直接更进一步了,使用 ngtemplate-loader
来使用 AngularJS 的模板 Cache 功能,其原理也是将 HTML 文件转化为 String 并保存在 JavaScript 代码当中,所以就可以通过 ID 的形式来获取模板字符串,从而免去了页面刷新后重新加载 HTML 模板文件的时间了。在 HTTP 2.0 还没有普及之前,哪怕减少一个 HTTP request 也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客户端浏览器进行网络请求的压力,特别是在渣渣网速的移动设备上。
{test: /\.html$/, loader: 'ngtemplate!html?attrs[]=img:src img:ng-src'}
从而我们的写法又变成了 templateUrl
的形式,但是最终 Angular 组件的 HTML 模板都已经被保存在了 JS 当中,这其实又跟 React 的 JSX 语法和 Angular 2.0 的 @Component
殊途同归了。并且在组件化的思想越发清晰之后,反而会觉得在不同的 JS、CSS、HTML 文件之间进行跳转实在太麻烦,而且并没有什么必要。
export default {
transclude: true,
templateUrl: require('./post.html'),
bindings: {
pageContent: '<',
showToc: '<'
},
想起了 Vue 组件化的代码组织就是将三种类型的代码放在同一个 .vue
文件当中,实乃明智之举啊,开发体验一定很棒,我已经厌倦了每次修改一个组件却要频繁辗转于 3 个以上的文件了。
最后,整个 webpack.config.js
配置文件在这里,欢迎围观 nobackend.website 这个项目:
A powerful rich interactive web application by using nobackend tech stack.
我司一位前辈谈 CI/CD 的时候有句话说到:「越痛苦的事情越要早做」。在我做个人项目的时候,虽然听说了 Yoman,Gulp,Webpack 等前端构建神器,但迟迟都没有行动起来去真正用起来,还是在傻傻地在 HTML 标签里面直接引入 JavaScript 和 CSS 文件,而且每次修改文件之后还习惯性得 Cmd + R
手动刷新,现在看来真是一个大写的「傻逼」。「越痛苦的事情越要早做」,虽然折腾了很久的 Webpack 终于是把开发的基础设施搭好了,但是一旦配置完成就可以一劳永逸地享受着源源不断的开发快感,真是太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