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114
2015 05 12 intellectual and single entrance
layout: post title: 由写作环境引发的反思:单一入口的智能化 categories: [思考] tags: [写作, Sublime, Google, Evernote] published: True
def hello(name):
print "hello" + name
-
比如现在我要记笔记、写博客就只需要打开写就是了,然后存到哪里,在哪里看,在哪里改格式,都不用管,或者说不是在写之前要考虑的事情。
-
目标导向,释放大脑,只需要肌肉记忆 Cmd+Space 打开 Spotlight 里面输入 subl,打开了写就是,先做了再说,最重要就是“写”,剩下的事情之后再解决,内容先行。
-
不用考虑文字格式,一切都是文本,只是 Markdown 语法,就像写代码一样顺畅和优雅,然后根据 Markdown 语法还可以马上转换成其他任何格式,HTML、Word、PPT、各种随意。
-
至于存成
.md
文件之后,我可以加上 tag,选择不同的 note 直接转发到 Evernote。也可以存入 Dropbox,之后的查看和修改都是以文本形式的,也就是说我可以用任何与 Dropbox 连接的写作工具进行修改。当然也可以用文件和文件夹的方式管理,这里有一个叫 Marboo 的工具可以进行可视化管理,文件就是文件,显示效果就是 HTML 效果,只做管理功能,不参与编辑,这个理念真是太棒太纯粹。 -
文本格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随处可编辑,就像代码一样,你也可以用 Git 来管理和记录整个写作过程,绝不会丢失任何一处你所涌现的想法,还可以任意回退到你想要的版本。还有就是结合 Jekyll 框架来写博客,把
.md
文件部署到 GitHub Page 上就可以自动生成静态 HTML 了。 -
技术学习笔记都会用 Markdown 语法以书的形式写在 GitBook 里面,新技术的全面了解最好能够有一个清晰良好的结构组织,而书的形式就再好不过了,就可以用章节的方式来全面管理知识架构。博客的作用主要就用来记录一些技术总结、感悟和思考等等,反正就是偶尔扯扯淡。
-
Cmd+R 可以直接搜索
#
、##
标题,太喜欢这样的层级关系显示。 -
最棒的就是编辑功能是用代码编辑器,就像写代码一样,当然还有很多快捷键像多处光标,词间跳转这样的功能。
-
作为一个颜控和工具控,太多的主题和插件可以折腾了呀,可以预想的是到时候就自己写扩展、写工具了。
-
沉浸模式,完全就是为写作而生,不管是写文本和写代码。
-
最初是觉得把 Evernote 作为信息到知识的终点,储存知识的第二大脑,然后一切资料都在这里被整理,在这里被找到。
-
但是最终发现 Evernote 越来越卡了,打开和搜索的速度都太慢,搜索的效果其实并不好,不能够懂我到底想要什么,总之就是随着加入的东西越来越多,管理和检索知识的成本变高了。
-
此处是不是要思考一下人的大脑的检索过程,人脑在搜索的时候应该是结合多方面因素比如今天的天气、情绪、处境,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关键词就可以了。
-
并且问题出现了,大脑在你搜索之前就已经给你整理过大量的内容,而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时间压缩,所以在需要的时候就能够直接给出最优/最简化的结果。
-
Google 在互联网初期的 web 时代以搜索起家,也是以搜索为其网络服务的第一入口,至今也保持了无比简洁的首页。Google 并不像其他巨头加入了各种元素建立起所谓的门户网站,门户网站这种东西服务于为其他网站的流量导流,利益至上,再看看百度的搜索主页吧,只能呵呵。
-
而 Google 大概是在搜索之后才会大做文章,比如根据你搜索的内容之后才会推送相应的广告,而不是一开始就在首页给你摆出广告,这实在是资源的合理分配、智能化搜索和用户体验的多重收益。
-
在 Chrome 浏览器里面也是同样的,地址栏不仅仅只是输入 URL 的,别称 Omnibar,可以搜索和实现大量的操作,当你输入相应的内容,根据内容的不同智能提示相应的 URL 或者书签或者搜索建议。
-
而单一化入口在 Google 的一些尝试中也不是那么简单和有效,比如 Android OS 最初的手机按键是四个,除了现在能够看到的之外还有第四个即搜索按钮,Google 就是想把 PC 时代的单一入口化思路带到移动端。
-
其实我是非常喜欢这种为手机的搜索功能设立一个独立按键的思路,但可能是由于在移动设备上人们更喜欢点击图标而不是输入文字,当然这也是由于屏幕太小,虚拟键盘太难用的结果吧,更甚者,语音输入都比打字来得轻松。
-
最近 Google 在做的事情就是将无处不在的搜索入口与移动端相连接,只需要在搜索栏输入
send to note
/set a alarm
就可以给自己的手机发送内容或者设闹钟,简直就是又一个通过单一入口、文本先行、目标导向的典范。
-
搜索的概念其实是非常符合大脑逻辑的,但是纯以关键词的方式进入就远没有人类大脑那么智能化,大脑所考虑的可不仅仅是关键词。
-
回到大脑的自动处理功能,大脑并不仅仅是记录下一切,而是会选择性遗忘一些我们并不需要的东西,并且会从中提取相应的结构,从而建立起最优化策略防患于未然,在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以最快速给出答案。
-
而搜索与大脑类似的功能就是,虽只是给出几个搜索建议/搜索结果,但是背后的自动优化处理是我们看不到的,我们的大脑在睡觉的时候可是为我们做了非常大量的工作。
-
在未来的世界里,可能就会有更加完善的输入输出方式,比如我们输入声音、图像、视频(不限于文本),搜索引擎就会根据这个显性输入和额外隐形输入(比如现在的时间,你身处的地点等等),然后智能化得给出我们最想要的那个结果。那个时候“搜索”大概就不再需要我们再去检“索”了吧,一“搜”,直接给出的就是答案。
-
所以,当一台电脑或者任何一个智能设备具备了多样性的输入模式之后,它跟我们人类的差距还有多远呢?而且,输入的东西其实都是数据,这些数据并不一定要像人类一样具备耳朵、鼻子、眼睛等感官之后才可以获得。如果智能设备可以联网,可以从一些专业部门 Hack 到比人类器官更加准确的数据之后,加上自身强大的存储和运输能力,那是不是要比人类更加强大?
-
更可怕的人工智能的输出模式也不局限于人体所拥有的肢体力量,在全球网络连接之后,人工智能可以随意篡改任何地方的军事情报,也就是国家间的信息战时代,可能会加入第三方势力:人工智能。
-
由此,我不得不再推荐一下《疑犯追踪》这部美剧,The Machine 输入输出的,还有,感情。
-
大脑的结构很像互联网,各个神经节点之间协同交流、工作又各有功能分区,层级状的组织架构又使不同神经节点具备不同的基础处理功能。互联网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巨大的分布式机器群,当它整体发挥作用的时候是否也有与人脑一样的快速优化策略?它又会输出什么的力量来改变世界?
-
另一个有趣的话题是,当每个机器都拥有超高智能的时候,它们会是一个怎么的部落群体?或者说,根本不会像人类一样,从而形成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