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ommit

Permalink
New post
Browse files Browse the repository at this point in the history
  • Loading branch information
sdlyyxy committed Feb 5, 2025
1 parent aff1e97 commit ea03785
Showing 1 changed file with 41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
@@ -0,0 +1,41 @@
---
layout: post
title: 文艺评论观察:「热衷于被ai模仿文风impressd」
date: 2025-02-05 17:57:13 +0800
tag: [杂]
---

[林奶粒](https://m.weibo.cn/detail/5127767064840785)

1-28 12:26 来自 iPhone 11 Pro

//@ieaber:有朝一日ai能不能了解人性不知道,现在的应用肯定是加速败坏。不过热衷于被ai模仿文风impressd的人,本身也不是文学的信徒。其实绝大多数人并不需要文学,尽管曾经在某个瞬间被文学触动

@苏谧荔: 浏览朋友圈,又有一个朋友被deepseek的文学模仿能力震撼到了。没想到大家对于文学的认识日益脱离本质了——文学艺术不仅是追求卓越的,也是观照发掘人性的,或者说不卓越就无法表现人性(语言总是被卓越者拓展,被模仿者腐化)。而一切ai就不存在对于人性的理解——正确理解语义使用语言,并不是理解了心灵,因此AI在文学上的学习表现也只是模仿,长期看是加速了败坏(因为固化特征、重复特征)。但事实是近十年来二三流的文学、高产速朽的文案充斥了我们可以看见的一切自媒体平台,我们习惯了消费者的心态,也就不再关心创作者的状态(创作者亦然,不为最好的受众,但为最多的受众),于是也就不能理解有文字以来作者读者(哪怕悬隔千年)的双向解析,作为人类沟通和创造方法的优越性。

***

评:文学是这样的。「悬隔千年双向解析」,又让我想起一个经典论调,说李白杜甫苏轼林黛玉是什么人,你有什么资格和他们共情?我想说文学就是为人提供在精神物质富足情况下的历史经验。你不要以为你是什么创造历史的大人物,早就有人做的比你更早更好,早享受过你所有的一切。而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体验已经全部回归为活着挣扎的当下,的确大多数人已经不再需要文学。他们只能被动接受咪蒙,而AI就是工业咪蒙、流水线咪蒙、赛博咪蒙,让他们在匮乏的焦虑中偶尔洇出一丝鸡血。

***

附:Deepseek-v3对于「死亡对一个人来说总体上是不是好事?」问题的回答

死亡对一个人来说是否总体上是一件好事,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个人的信仰、价值观、文化背景以及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以下是一些不同的视角:

1. **哲学视角**
一些哲学家认为死亡是自然的一部分,是生命过程的终结。对于某些人来说,死亡可能被视为解脱,尤其是当生命充满痛苦或疾病时。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尚未到来;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

2. **宗教视角**
在许多宗教中,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通向另一种存在形式的过渡。例如,在基督教中,死亡可能被视为进入天堂或地狱的门槛;在佛教中,死亡是轮回的一部分,灵魂会重生。因此,对于信仰者来说,死亡可能被看作是一种新的开始。

3. **心理视角**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可能受到个人经历、心理健康状态以及对未来的期望的影响。对于一些人来说,死亡可能带来恐惧和焦虑,尤其是当他们对未完成的目标或未了结的关系感到遗憾时。而对于另一些人,死亡可能被视为一种平静的归宿。

4. **生物学视角**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死亡是生命周期的自然部分,是生物体不可避免的终点。死亡为新的生命和进化提供了空间,是生态系统循环的一部分。

5. **个人体验视角**
对于个体而言,死亡的意义可能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认为死亡是痛苦的终结,尤其是在面对绝症或长期痛苦时;而另一些人可能认为死亡是生命的遗憾,尤其是当他们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期待时。

总的来说,死亡是否是一件“好事”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信仰和具体情境。对于某些人来说,死亡可能是一种解脱或新的开始;而对于另一些人,它可能是一种失去和终结。无论如何,死亡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话题,值得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信仰去思考和探索。

0 comments on commit ea03785

Please sign 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