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关于工作的浮墨笔记 🆕 #103
Replies: 16 comments 33 replies
-
关于日报和周报我有写日报的习惯。从 2020 年初至今,一天都没有中断。最初写日报是因为疫情,大家都在居家办公,需要日报同步。后来返回现场办公,我自己把这个习惯保留了下来。 我的日报可能两三天才有一个人看一下,但我认为它很有价值:
最初,我按天写日报,目的是单纯的记录下自己做了什么,以便周会的时候回顾。 最近把日报和 OKR 工具结合了起来,每天工作会更有目标感:
|
Beta Was this translation helpful? Give feedback.
-
加粗写文档的时候,适当加粗重点,但要控制加粗的比例,毕竟全部加粗等于没加粗。加粗的内容可以是一句话里的关键字,或者一段话的中心句。 加粗的目的是让读者阅读的时候能找到重心。理想的情况是通过加粗内容,就能知道文章在说什么。加粗的内容摘出来,就是文章的大纲。 但是现在有很多样式可能表达和加粗相同的语义,比如高亮、字体颜色。但还没想好如何区分使用场景。 |
Beta Was this translation helpful? Give feedback.
-
选择工具用原子工具满足一个特定需求,组合多个原子工具形成工具流。而不是试图用一个复杂工具满足所有需求。 同时也要减少工具数量,尽量复用已有工具满足新增需求。 |
Beta Was this translation helpful? Give feedback.
-
如何做到常态只打开 20 个标签页、Chrome 只占用 7% CPU?
|
Beta Was this translation helpful? Give feedback.
-
飞书:置顶、消息、免打扰、会话盒子
飞书的界面是三栏式布局,从左往右依次是 飞书有以下几种会话管理方式:
简单的结论:
这便是我的「四层级」会话管理方式。这种实践下,每天都可以做到消息日清;平均每天处理的消息数在 150~400 条浮动,远低于部门均值;可以对重要会话秒读、秒回复;即使有线上报警刷屏,也游刃有余。 不重要的消息,通通免打扰无压聊天,最重要的是要及时把「消息」里不重要的会话挪到「免打扰」或「会话盒子」。 我看到很多同学从来没有用过「免打扰」功能,所有消息都堆在未读区域,小红点从数字变成了省略号,状态栏显示有几百个@、几万条未读。想要触达这些同学,基本只能靠「加急」了,对于发送方和接收方来说都很难受。 很多会话可以收到免打扰去,比如上面列出来的答疑群、oncall 群、交流群等。尽量保证每次弹出的消息提示,都是自己需要看、需要处理的。 免打扰的消息,我会在有空的时候去看一下。很多碎片时间都可以是”有空“的,比如等待编译的时候、吃饭时间、或者单纯想换换脑子的时候。 处理完的消息,设为已完成给「消息」流减负后,留在「消息」里的便只剩下重要消息。 在我看来,每个消息都是一个待办事项,当处理完后,我会把它收到已完成里。 什么情况下,一个会话可以认为是「完成」了?
总之,当上面这些条件都达成后,可以认为这个会话短期对自己来说是没有价值的了,便可以收到「已完成」。飞书的快捷键是 一般如果某个会话不需要关注,我就顺手直接收到已完成了。但也没有必要频繁地把会话设为已完成,因为工作日总是会有新消息。我一般是在每晚扫一下消息列表,看看是否有未回复的、要关注的、或未完成的事项。每周批量清空消息列表,确保所有已读消息都回复了、需要跟进的事项都已经记录在了任务清单中。 配合「标记」功能飞书可以标记 🚩 一个会话、一条消息、或者一篇文档。标记的消息会在侧边栏单独展示。 我会把带有明确 TODO 的内容标记出来,比如待阅读的文档、待填写的周报、待 review 的代码、待排查的 case 等。标记的消息需要及时完成,确保每天都清空标记区域。 只标记那些需要当天完成的事项。如果几天后再做也可以,我会记录在任务清单里。 总之,尽量维持会话软件的轻量,它是一个即时通信 + 提供上下文的工具,而不是一个任务管理工具。 |
Beta Was this translation helpful? Give feedback.
-
Mac 桌面我的电脑桌面是全黑色壁纸,隐藏了 Dock 栏和状态栏,每个应用可以全屏显示,有沉浸式的体验。 用了两个外接显示器:
|
Beta Was this translation helpful? Give feedback.
-
Alfred 一个非常好用的功能是设置快捷键。我给飞书、微信、文件夹分别设置了全局快捷键 Alfred 另一个非常好用的功能是配置 Web Search。日常工作会用到很多搜索引擎,包括不限于 google 和公司内部的各种平台。以往需要「打开浏览器 - 进入平台主页 - 输入关键字 - 回车搜索」,平台页面加载时长往往在 1s 以上,再加上打开浏览器、移动鼠标等操作,整套下来需要 5~10s。配置 Web Search 后,只需要「按下 Alfred 快捷键 - 输入关键字 - 回车搜索」,整套下来只需要 1s,这个是肉眼可见地节省了操作时间。我看过很多同事按照第一种流程排查问题,站在身后的我能明显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我在组内安利过 Alfred 的这种使用方式,也分享了我配置好的 Web Search,但似乎大家还是习惯用自己熟悉的操作流程。个人感觉,这种切换操作的阵痛期是完全值得的。 除此之外,我就没有折腾过 Alfred 了。就这两个功能 + 剪贴板,值得我为它一直付费。
|
Beta Was this translation helpful? Give feedback.
-
VS Code 可以把 Terminal 像 editor 一样拖动到标签页那里,这样整个终端就可以全屏了。 配合 tmux,多终端窗口使用起来很方便。 |
Beta Was this translation helpful? Give feedback.
-
做可靠的、可信任的、可合作的同事
|
Beta Was this translation helpful? Give feedback.
-
可持续的工作 / 成长路线
|
Beta Was this translation helpful? Give feedback.
-
像规划工作一样规划业余生活每周 5 天工作、2 天休息,再算上中午晚上的空闲时间,理论上个人生活的时间也很充裕。即使不像工作那样争分夺秒,也能完成不少目标。 我的生活也遵循工作的规划结构:年度目标 → 双月 OKR → 双周计划 → 日计划。我有一个单独的飞书账号,里面记录了与生活相关的 OKR。举例,2023 的目标:
|
Beta Was this translation helpful? Give feedback.
-
用好「收件箱」,无压处理临时工作临时工作不可避免。如果像打地鼠那样处理临时工作,会感觉时间莫名奇妙就没了,主线任务也无法完成。
可以运用「收件箱」思维。当有临时任务时,如果是不紧急的,可以先记录到收件箱里,之后找一个时间统一完成。
我使用滴答清单的“今天”视图。
滴答清单可以配置全局快捷键,无需鼠标,直接就能往收件箱录入任务。哪怕是和别人开会,也可以用 3 秒钟记录一个待办,留着会后处理,完全没有压力。 |
Beta Was this translation helpful? Give feedback.
-
关于 Work Lift BalanceUnbalance 意味着工作压力太大、工作时间太长、挤占了生活的精力。可能的原因:
大部分人本能的想法是堆工时,即拉长工作时间 —— 不会做就死磕、做不完就加班、做得慢也加班。这是导致 unbalance 的主要原因。 提升效率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可持续复用,ROI 高。但人总是不习惯跳出舒适区,排斥“换一个工作流,换一种思考方式”。我的建议是,从最容易上手的角度,渐进式地切换 / 升级工作流。这一点在我的《效率提升方法论系列》有描述。度过前面的阵痛期,后面会越来越爽,经常会有 "A Ha! " moment。 另外,分配优先级 / "丢弃"做不完的工作,也是很重要的管理时间和精力的方式。 |
Beta Was this translation helpful? Give feedback.
-
|
Beta Was this translation helpful? Give feedback.
-
关于分享的一些想法部门经常会有同事做分享。分享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分享的前期需要收集资料,分享过程也会有人提问,这都是学习的过程,分享者肯定比听众学到的更多。 我做分享的目标和写文档一致:要让听分享的人有收获。
|
Beta Was this translation helpful? Give feedback.
-
最近一年换了两次方向,面临越来越新、越来越多的挑战: 去年 9 月第一次换方向后,遇到的问题是不知道要做什么,但需要给出规划。其实本身难度尚可 —— 梳理现状、理解业务、发现痛点。这个流程比较通了。当时的领导没有给我分配太多工作,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整体过程比较平滑。 今年年初第二次换方向,遇到的问题更多:事情难(完全没接触过的领域)、许多杂项工作占用时间(报警与事故)、事情多且有DDL但人力不够。经过了半年的挣扎,感觉自己又触达一个瓶颈。 回顾这半年:
和 TL 多次交流和复盘后,终于又想起 #103 里的一些 tips,现在有了更深的感悟:
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以前没有遇到瓶颈的时候,只要效率稍微比别人高一点、再额外花点时间,都能有不错的产出。但现在事情变多以后,如果什么事情都想做,往往是什么事情也做不完、天天 delay。这个阶段已经不再是“做完一个 task 就勾掉”这么简单了,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更重要。 |
Beta Was this translation helpful? Give feedback.
-
💬【Think】关于工作的浮墨笔记 🆕
至今工作了一年半载,脑海中经常会蹦出一些想法,也有些感悟心得。但写一篇文章的周期太长了,产出速度越来越慢。经验需要交流分享才能激发价值,于是单独开一个讨论贴,分享这些工作中的碎碎念。
https://imageslr.com/2023/flomo.html
Beta Was this translation helpful? Give feedback.
All rea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