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是普遍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体现在:1.造成事物的量变;2.使矛盾双方地位发生转化,导致事物的质变。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与自然规律不同,社会规律不会自动形成和实现,其形成和实现均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需要进行伟大斗争
一、矛盾的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斗争形式,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斗争形式也不同。
二、分析矛盾要把握矛盾分析法,其内容有:
-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统一的方法。矛盾具有特殊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事物由诸多矛盾构成,其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因此必须在斗争中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此,我们要注重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
一、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统一体 二、事物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质和量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三、底线就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一旦底线被突破,就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危害。因此,必须坚持底线思维,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
一、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行动代表历史发展方向,人民群众的实践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三、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是党领导人民奋斗的结果,人民群众是中国前进的力量源泉。因此,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基础,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
一、唯物史观既明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按照个人对历史作用的程度和方式不同,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二、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者或各领域重要代表人物,其中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推动历史前进和对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
三、在历史发展中,新的历史任务大多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发现和提出。因此,“崇尚英雄”、“争做英雄”既是对杰出人物的肯定,也是对其呼唤
一、知识指理性认识或理论;汗水指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灵感指认识运动中的非理性因素;机遇指偶然。
二、
- “知识”:理性认识是借助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 “汗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动力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
- “灵感”:非理性因素指人的情感、意志,对认识具有激活、驱动、控制的作用。
- “机遇”:事物的发展包含必然和偶然,必然是事物发展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是不确定的趋势。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我们要善于在偶然中发现必然并把握事物发展机遇。
三、袁隆平提出的“八字秘诀”充满了哲学的意味,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对我们的生活学习有很大帮助
一、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并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二、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人类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同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将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正确的实践观点是了解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键
三、因此,我们必须提高生态文明意识,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处理好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一、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但具体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
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三、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最适合当地发展的帮扶模式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适应了已经变化的环境;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形成的,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的合理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因此,必须拥抱新生事物,和新生事物一起成长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过程。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它在最初出现的时候比较弱小,有各种缺陷,但不论艰难困苦,新事物终将战胜旧事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
第一,党的领导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健全党的领导制度,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和根本保证。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居于统领地位。
第二,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建者;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
第三,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既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国家学说揭示的科学真理,也是新时代统揽“四个伟大”、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70年奋斗历程说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首要优势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第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最大优势毫不动摇,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第二,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制度优势,同时,补齐制度短板,保持并不断增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第三,提升制度执行能力。要强化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才能顺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第一,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进道路会遇到很多风险挑战,如果应对不好,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第二,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主要是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问题。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环境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
三、所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
一、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着眼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着眼于实现党的使命,着眼于为全球解决乡村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所以,我们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 解决好环境治理问题,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和改善环境民生的迫切需要
二、从根本上说,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所以,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跨越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这一关口
第一,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
第二,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是一个现代化大国必不可少的
第三,从世界范围看,一个国家要提高竞争力,归根到底要靠实体经济。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实体经济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当前国际竞争中,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
二、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1.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2.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把创新作为增强发展动力的核心,坚持创新发展,1.是我们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和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历史),2.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现实)
一、区域协调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区域协调发展,能够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三、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也是不断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需要
一、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基本国策)
二、开放是新发展理念重要内容。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发展理念)
三、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要求(现代化经济体系、国际竞争力)
四、扩大开放是中国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构建开放性世界经济的需要。(经济全球化)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的举措,是根据中国改革发展客观需要作出的自主选择,这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
一、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根本保障所在。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三、没有发展,稳定就没有基础;没有稳定,发展就失去前提。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一、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必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 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
-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治理的重心要向基层下移落到城乡社区
-
(总:三个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站起来为富起来创造条件)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
近代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
(逻辑)因为我们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这个逻辑,就是人心向背的逻辑
-
(四个潮流)因为我们在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中发展
-
(民族、人民、党)因为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
-
(党的领导)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关乎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是我们过去取得伟大成就、未来再创辉煌的根本保证
-
(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是我们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根本所在
-
(走中特道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
-
(革命性)它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和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
(广泛性)它具有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
(进步性)它具有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一、 (地位)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
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中华民族发现自己的力量并懂得民族复兴必须依靠自己
二、(关系)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一、(四个内容)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精神动力
二、(核心)五四运动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三、(作用)五四运动激发了全民族的伟大觉醒
四、(作用)五四运动展现了顽强的斗争精神
-
(重要性)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党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
-
(作用)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要保持党的长期执政,就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
-
(综合题干点题)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刻也不能忘记
-
(背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严峻情形
-
(关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键是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
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所在
-
(总:根据题干和材料,得出必须坚持党的建设)党执政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揭示一个真理:夺取政权不容易,巩固政权更不容易。要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就必须坚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
(分:如何进行党的建设)在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把握,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始终秉持强烈的“赶考”意识,坚持“答卷人”的定位,保持刀刃向内的勇气担当,把自我监督的有效制度确立起来,在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的同时领导全党进行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
-
(总:背景+第一次人民政协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新中国政体,这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
(原因)这是因为:第一,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第三,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地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
(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政协制度是与多党合作制度密切联系的。中国各民主党派从成立的时候起,大多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地发展了这种关系。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同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协商建国的序幕,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
-
(总:综合题干点题)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政协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这一制度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强调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政治制度上的伟大创造
-
全过程的民主是相对于形式主义民主而言的。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协商民主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设计,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
-
(分:进一步分析协商民主的含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各种问题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广泛商量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
-
(总:结合题干点题)全过程的民主体现的就是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这正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有家国情怀。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家国情怀“爱家”和“爱国”的一体性。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
(国和家的辩证统一)国是第一位的,没有国就没有家。同时,也只有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怎么做)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贡献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和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爱国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是对祖国的报答。
-
(总:英雄模范的行为体现了什么)向英雄模范学习,就要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把坚持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相统一,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之中,把小我融入大我,在奉献祖国人民中实现个人理想
-
(分:结合知识点阐述如何做)当代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这也是当代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张富清等英雄模范们,都展现了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
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在今天,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张富清等英雄模范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影响和带动了更多的人,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平凡的人获得了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工作创造了不平凡的成就。
(奉献精神的地位)“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总述怎样弘扬)积极弘扬奉献精神: 就是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奉献社会,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 就是要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 就是要向英雄模范学习,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
一、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伟大的事业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这种事业是正义的、伟大的,而且因为这种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
二、幸福源自奋斗。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三、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是青年人应有的状态。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斗者,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为祖国和民族做出贡献,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总:结合人物故事和材料转化为知识点)黄文秀的故事体现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
二、(分:树立正确人生价值的重要性)
第一,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清楚地把握人的生命历程和奋斗目标,深刻理解人为了什么而活、应走什么样的人生之路等道理。
第二,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第三,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掌握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才能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
一、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红色精神中蕴含着革命道德,是党领导全体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精神支撑和思想武器
二、(分:红色基因中的内容)
第一,我们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第二,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力量
第三,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的力量
第四,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修身自律,保持节操的力量
第五,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力量
一、人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而青少年是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就像穿衣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楼扣子错了,后面的都会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二、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导青少年把人生价值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公共生活的定义)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空间里发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
二、(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有序的公共生活不仅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与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而且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三、(公共秩序与社会文明的关系)社会公德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实行垃圾分类,是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要求,也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当自觉遵守的
一、既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民思想行为规范的重要方式
二、法律规范发挥作用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依靠法律的预测、惩罚、威慑和预防等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道德规范发挥作用要通过人们的内心观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
三、之所以出现“随手扔”现象,一方面是因为部分人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和知识;另一方面则是刚性约束措施不到位,使分类放置的垃圾桶成为摆设。因此,要真正推行垃圾分类,就需要刚柔并济。一方面通过立法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另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鼓励社会成员一起为绿色发展做贡献
一、(法律权威的定义)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
二、法治思维的首要内容是法律至上,即在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
三、全体社会成员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不仅是保证法律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也是保障每个人平安幸福的底线和红线。
四、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对全面依法治国至关重要。
第一,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核心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第二,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第三,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第四,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是对个人幸福的最大尊重和保护
一、 (总体叙述)中国已经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
二、 (怎么做)
- 中国不仅加强了主场外交的力度,还构建了“一带一路”平台进行价值和理念倡议
- 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尤其是中国提倡的制度体系开始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发力点
三、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密切相连
一、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大变化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根本上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越来越不适应世界形势的变化,国际社会面临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的四大挑战
二、(中国方案)中国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公正合理,破解治理赤字;坚持互商互谅,破解信任赤字;坚持同舟共济,破解和平赤字;坚持互利共赢,破解发展赤字
- (原则)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了正能量。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
- (基于)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始终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 (梦想)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国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将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力量
一、 (经济全球化实质和影响)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时代潮流、不可逆转、不可阻挡。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格局不断深化,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自解决
二、(当代国与国关系)“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时代大势。面对矛盾和摩擦,保护主义不得人心,协商合作才是正道。只要平等相待、互谅互让,就没有破解不了的难题
三、(应对经济全球化怎么做)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导致落后,应该坚持以开放促发展,深化交流合作,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
- 坚持人类优先的理念,而不应把一己之力凌驾于人类利益之上
- 应该秉持更加开放的心态,采取更加开放的举措,共建开放合作的世界经济,共建开放创新的世界经济,共建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
- 这是美国极少数政客为违背全球化发展大势,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制造的接口,暴露了这些人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和文明优越感
- 对不同文明、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制度充满无知、偏见和仇恨,试图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不仅不可能成功,还会给世界带来灾难
- 中国认为,多样性不仅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 中国是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倡导者、践行者。中国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
(实质)“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以政策沟通等“五通”为重点,成为全球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已经给相关国家和民众带来了利益
-
(目的)“一带一路”提出不是出于地缘政治考虑,是为了适应时代需求,契合了各国求发展、谋合作的共同愿望和,是各国共同发展的机遇
-
(意义)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做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 “一带一路”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发展,表明一带一路从愿望变成了现实
- 推动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前进,第一,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多边主义。第二,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第三,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总: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不同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目标一致、利益共生、权力共享、责任共担,从而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发展
-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
坚持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以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正面影响)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加强,形成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的新文化,开启崭新的社会文明形态。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创造着新的经济生活形态、社会管理模式和新的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进步。
-
(挑战)社会信息化在促进全球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和问题。各国应当加强合作,应对风险挑战,共同建设好网络空间
-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又反过来影响并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人类改造世界的同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正确的实践观点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键
-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就是要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 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人们就不可能进行生活和生产。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 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维护生态平衡,是社会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物质世界是一个充满多样性的多姿多彩的世界
-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 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 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 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样的
- 世界上的事物既作为个体事物存在,又作为联系中的事物存在,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 (回归题目)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
-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 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和谐安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指明了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和努力方向
- 推动共同富裕,解决发展问题是第一位的。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 新时代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没有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
-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就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称为内生特点、绿色称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就是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主要矛盾,打好共同富裕基础的过程
- 推动共同富裕,需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 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使收入分配调节既能分好蛋糕,又有利于进一步做大蛋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 (优异答卷)中国共产党在过去100年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 (新的赶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关键一步。我们还必须继续担当历史使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
- 我们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党历史上的第一个、第二个历史决议,实事求是总结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经验教训,在重大历史关头统一了全党思想和行动,对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 距离第二个历史决议制定已经过去了40年。4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大大向前发展了,党的理论和实践也大大向前发展了。制定第三个历史决议
- 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 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的需要
- 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的需要
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
-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
- 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我们党就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进互动的复杂条件下,坚持正确前进方向;就能始终把握发展规律,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谋划事业发展、应对风险挑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
-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以建党精神为源头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极大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涵,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攻坚克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 要坚定理想信念,做有志气的新时代青年。新时代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 要勇立潮头,争做先锋,敢于担当,做有骨气的新时代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英勇奋斗。在奋斗中创造幸福人生,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 坚定四个自信,做有底气的新时代青年。底气源于顽强拼搏、开拓进取。要肩负历史使命,自觉躬身实践,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就是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史、国史、军史,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有选择的多边主义”是以我划线,实质上是单边主义。 国际社会应该按照各国共同达成的规则和共识来治理,而不能由一个或几个国家来发号施令。 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摆脱意识形态偏见,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这才是真正践行多边主义
- 要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 联合国应该高举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成为各国共同维护普遍安全、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共同掌握世界命运的核心平台。
- 要致力于稳定国际秩序,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在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治化方面走在前列
- 要平衡推进安全、发展、人权三大领域工作,制定共同议程,聚焦突出问题,重在采取行动,把各方对多边主义的承诺落到实处
- 真正的多边主义,离不开联合国,离不开国际法,离不开各国合作。中美分别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是世界第二和第一大经济体,且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当代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
- 中美合作可以办成许多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中美对抗对两国和世界肯定是一场灾难。一个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双方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
- 新时期中美相处应该坚持3点原则:一是相互尊重;二是和平共处;三是合作共赢
-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和执政理念
- 历史思维能力是辩证思维与历史眼光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的具体表现和实践运用,是以史为鉴,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历史,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使人正确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进而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科学的观察与思考。
-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要加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系统学习,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精神境界和实践水平
- 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最根本的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们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和评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进入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
- 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是经过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
- 新发展阶段我们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的雄厚物质基础,但是也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要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要实现新的奋斗目标。
- 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量的积累的阶段,是向更高阶段迈进的阶段。
- 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情况变化做出的战略决策,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 从发展进程的变化看,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十八大以来,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党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
- 从发展条件的世界比较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客观上早有调整的要求
- 从发展的外部环境看,近几年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出现了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了变化。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
- 推动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 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
-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特别要把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核心技术只能靠自己,自主创新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 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也由此拉开了序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撼动了反动统治的根基,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 但是,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点亮了实现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灯塔“?(或:如何理解“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
- 1921年,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人民就有了前进的主心骨,中国人民在精神上就由被动变为主动,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 (回归题目)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从此,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
这一结论具有充分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现实依据
- (历史依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由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00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 (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所在
- (现实依据)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坚强力量,这个坚强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
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成就,获得了不平凡的人生,启示我们
- 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不同,职业选择有差异,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将人生目标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就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 要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在今天,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 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崇高的人生价值目标要靠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只有在创造性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 没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再崇高的人生追求也难以实现。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真正拥有生活。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压力和挫折,以“躺平”的方式退缩放弃,无异于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和严重。唯有树立积极面对、主动进取的人生态度,才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和创造更美好生活的过程。今天仍然是奋斗者的时代,书写新的辉煌业绩离不开新时代的奋斗者。青春的底色永远离不开“奋斗”两字,要在奋斗中创造幸福人生
- 要实现理想,
- 要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不能脱离现实而谈理想,也不能用现实否定理想
- 要充分认识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 通过在实践中的艰苦奋斗,逐步把理想转变为现实
- 在人生旅途中没有永远的顺境,也没有永远的逆境。顺境和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他们。身处顺境,要顺势而上,善于抓住机遇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身处逆境,要将压力变成动力。只有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人生价值才能够实现
- 这是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是世界公道正义的胜利,也是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胜利
- 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在联合国有了真正代表,联合国的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得到切实增强,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格局得到极大巩固和发展,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得到空前壮大
- 这标志着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重新走上联合国舞台,它与中国逐步融入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战后国际体系打开了大门;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为中国融入全球市场提供了广阔平台
- 50年来,中国同联合国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内容不断深化。中国对联合国事业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 中国人民始终同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合作,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人民坚定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国人民致力于推动共同发展,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断以中国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联合国是多边主义的旗帜,中国人民始终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践行多边主义,中国同联合国合作日益深化。 中国忠实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职责和使命,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
-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坚定不移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不移同世界共享市场机遇,坚定不移推动高水平开放,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共同利益。这20年,是中国深化改革、全面开放的20年,是中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20年,是中国主动担责、造福世界的20年
- 加入世贸组织20年来中国的发展进步,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埋头苦干、顽强奋斗取得的,也是中国主动加强国际合作、践行互利共赢的结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既发展了自己,又惠及了世界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认识与实践的辨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辨证发展过程
- 在实践和认识的辨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客观实践变化了,主观认识也应当随之转变
- 人们对于生态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也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进一步发展完善
- 辩证思维要求我们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观察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 系统思维要求我们从事物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思考,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并实现结构与功能的优化。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把事物放在普遍联系的系统中来把握,力求获得问题的最优解
- 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
-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 只有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去解决矛盾
- (回归题目)因地制宜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 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正确,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 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尤其是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方面,是一个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内在联系的整体,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
- 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了深刻变革,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指引,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
- 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 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发展的典范。
- 这一思想深刻反映中华民族的梦想和追求,特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梦想,凝结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 总体来讲,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的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 中国共产党在过去100年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 党的百年奋斗,
-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
- 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 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 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 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更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 有了更为强大的中国力量
- 有了更加成熟的理论指导
- 有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
- 有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 有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特别是十九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 所谓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就是指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
-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中国先进分子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100年来,党带领人民完成了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 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创造伟大成就,原因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 所谓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就是指中国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深刻改变中国的同时,其中国化、时代化也不断取得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并指导实践,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
-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使得人们具有强大的精神定力,能够为理想和目标不断努力追求
- 信念具有执着性和支撑性,为人们追求理想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一代青年奋斗。新时代中国青年,应当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 爱国是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
-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
-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
-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 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成功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必然要求
-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 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事关人类前途命运,既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
- 面对全球气候挑战,人类是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 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展现了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负责任大国担当。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将为全球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注入强大动力,为进一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 要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大国更应该有大国的样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
- 要坚持走多边主义道路,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多边共识
- 全球治理体系亟待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应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各国平等,使全球治理体系满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需要
- 要聚焦务实行动。行动,愿景才能变为现实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 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的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
-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又应当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
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个完整的制度链条,包括了民主政治的全部要素,涵盖了民主过程的一切领域,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是全方位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和必由之路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承载着党的初心和使命,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这一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体现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求;这一制度的运行和实践,有力实现和保障了全过程人民民主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以来,这一制度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巩固发展完善,有效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有效保证国家治理跳出了历史周期率,有效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为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 牢记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贯穿我们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红线。
- 党能够发展壮大,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赢得了人民拥护。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 第一,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第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第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我们党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根本要求。第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自我革命精神,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我们党历经百年沧桑依然风华正茂,奥秘就在于,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自我革命,具有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强大能力
-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 这是由全面从严治党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决定的。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 这是深入解决党内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需要。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度,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依然存在
- 这是有效应对考验和危险的必然选择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
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着力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历史表明,只要党始终保持“赶考”的情形,勇于自我革命,社会主义国家就不会发生“颜色革命”,就能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
伟大建党精神以及以建党精神为源头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风范,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极大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涵,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