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kins作为最为流行的持续集成工具,在结合使用容器技术, kubernetes 集群的基础上, 该如何发挥出新的能力, 在应用微服务化的基础上, 提供更好的ci方式, 值得我们每一个开发人员去持续不断的摸索. 本此分享就是介绍我公司如何使用jenkins pipeline, container 和 kubernetes deployment的能力, 通过增加使用文本模版引擎, 扩展kubernetes config能力, 完成公司产品开发ci工作流的建立.
jenkins作为最流行的持续集成工具,有着丰富的用户群、强大的扩展能力、丰富的插件,是开发人员最为常见的ci工具。在jenkins 加强其pipeline功能后,更是可以通过丰富的step库,实现各种复杂的流程。同时随着docker的流行,jenkins内也增加了对docker的支持,可以实现容器内流程的执行。
而kubernetes随着版本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容器圈内的热度也越来越高,同时每次版本发布,所新增的功能也不断增加。做为当前主流的容器管理平台,其强大的能力无需在此多做介绍。
容器化不意味着微服务化,传统单体应用也可以容器化,但是很难享受到容器化后带来的好处。微服务化也不是一定要容器化,应用拆解为微服务后,一样可以不利用容器而是通过传统的运维来完成系统构建和部署。当微服务化和容器化相结合之后,就能充分利用各方优势,带来了弹性伸缩,简化部署,易于扩展,技术兼容等优点。
我们在针对应用进行微服务化拆分的过程中,主要先考虑到的是功能点、控制对象、开发组的人员配置安排,产品路线图规划等。例如,针对现有开发组人员人数和各自的技能熟练程度,就可以考虑到服务模块数量的控制,安排好若干人完成一个服务模块的开发;针对功能点和中远期产品规划,就可以将特定功能归纳到一个服务模块中,并在版本开发迭代的过程中,通过扩展这个服务模块的能力,来完成产品功能的开发,或者暂时将部分功能整合在一个模块中,随着功能增加或迭代开发,再进行进一步的模块拆分或拆解。
对于模块开发的要求,由于使用了容器技术,对于开发语言或特定框架的选型,可以交给具体的模块开发人员。在团队内,我们不做强制要求,但是做建议要求,避免出现过多的技术栈,导致后期的维护困难。在我们团队内,就只集中在两种后端开发语言的使用,相应的框架或主要的开发库,也都有相应而且明确的选择。对于模块的API接口,使用REST,并且至少按照成熟度模型LEVEL2提供API。
我们整个ci工作流的驱动,都是由jenkins完成,并且使用了jenkins pipeline。第一,pipeline可以更好的组合job内的stage,重复利用模块间相同的部分,并且随着开发复杂度的增加来逐步增加扩展stage,实现更多所需的功能;第二,将pipeline groovy脚本来源设置为源代码内,可以根据源代码功能点来控制流程,同时也完成了对脚本的版本管理。
由于有容器这么个工具,我们各个模块的编译环境,单元测试环境,也都放到了容器中。各个模块均可以安装自身模块的运行特性或环境要求,准备自身的编译环境、单元测试环境、运行环境,因此,代码库内会分别留存相应的Dockerfile,通过不同的Dockerfile完成不同环境镜像的准备。
同时,jenkins现在也可以通过docker pipeline插件,支持在容器内运行step,因此我们利用其功能完成的实际的编译和测试流程是这样的:
- 使用编译环境的dockerfile构建编译环境镜像。
- 使用编译环境镜像启动容器并在容器内完成编译,完成编译的中间产物也暂存在workspace中。
- 使用测试环境的dockerfile构件单元测试环境镜像。
- 使用单元测试环境镜像启动容器并在容器内运行单元测试,单元测试脚本来源于代码库,同时也使用到编译时生成的中间产物。
- 使用发布dockerfile构建实际发布镜像并上传镜像库。
其中由于编译环境和单元测试环境不是经常变更,也可以抽出这两个步骤放到另外的ci job中去,需要时手工触发即可。
对于ci流程,在完成编译和打包后,需要做的就是服务启动和测试了。我们利用的是kubernetes deployment和service,在每次ci流程完成编译和打包后,通过拿到build号,作为镜像的tag,完成镜像的上传归档;同时利用tag,修改kubernetes中已经创建的deployment,利用deployment的rolling update,完成升级。
我们在实际使用kubernetes deployment 升级的方式进行服务部署的过程中,发现其中还是存在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例如:kubernetes内的同名问题,kubernetes deployment升级时的镜像tag变更问题,等等各处需要随着ci流程可能存在变更的地方。例如在有相同名字的deployment存在的情况下,后来的deployment会无法创建,这导致如果想以启动新的deployment的方式来测试某个版本,需要修改名称,对于与deployment相关的service也一样,在启动新的命名后的deployment,也需要启动与其对应的service用于暴露服务。对于deployment升级所需的镜像tag修改,需要每次随着ci生成了新的镜像tag而做变更,因而每次需要修改相应yaml文件内的镜像tag,修改为实际ci流程中生成的值,然后再使用升级功能完成服务升级。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使用了一套文本模板引擎,部署或升级用的yaml文件本身写成为模板,可能有变化或者需要根据ci流程变化的位置,使用模板标识占位,而具体的模板数据内容,则或者通过jenkins的ci流程获取,或者使用特定的配置文件读取,或者从具体的输入参数来获取;同时,模板数据内容,也会在实际部署时,做为kubernetes的configmap设置到系统中,因此数据内容也可以通过kubernetes使用configmap的方式来用到环境变量或启动命令中。通过文本模板引擎,将模板和数据合并后,生成的yaml文件,再作为后续kubernetes操作所使用的内容。
通过利用这种方式,我们把需要部署的内容分离成了模板和配置;模板一般在服务架构,使用的镜像名,启动方式或配置参数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不变,而通过不同配置的灵活使用,完成服务升级或拉起新部署,完成不同数据存储使用的指向,完成对各模块内部配置的修改。通过利用这种方式,我们的可修改的内容,从configmap本身只能覆盖到的环境变量或启动命令这块,扩展到了启动名称,label,镜像等yaml文件内的各个可填值处,以此来解决同名,镜像修改,label增加或变更等各种使用kubernetes时碰到的问题。
在通过jenkins拉动完成编译打包和服务升级部署后,就可以拉动自动化测试了。测试框架我们选择了使用robotframework。测试脚本通过kubernetes service获取到服务的具体暴露端口,然后再根据测试脚本依次执行针对api的测试。测试脚本的来源,部分是从各模块代码库中,由各模块开发人员提交的针对自身模块的api测试,部分是由测试人员完成撰写提交的针对跨模块的测试。针对自动化测试这块,我们的完成度并不是很高,仅仅是搭建起了基本的运行框架,能够与整个流程对接上。
由于开发的产品本身就是由若干镜像构成,因此产品发布,可以归结为镜像的发布。在测试通过后,可以简单的利用镜像复制能力,将测试通过的相关镜像的版本,通过镜像库间的复制,由开发测试所用的内部镜像库,复制到外部发布镜像库,就可以完成版本发布,同时可以通过复制时的tag控制,发布为指定的版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