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8 lines (27 loc) · 4.11 KB

远.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8 lines (27 loc) · 4.11 KB

Tags: Society, Clan

父亲是国企局级干部,但坚持把我送到艰苦一线锻炼,我的内心很矛盾?

有一个很好玩的点,那就是中层和上层之间的距离,往往比所谓的底层和上层之间更远。

这个社会上层不是指那些比中产阶层更有钱一些的、更稍微有地位一些的、中产阶层自己眼中的社会上层。其实那些人没有什么真正的决策权、领导权,只是运气比普通的中产阶层更好点,暂时处境更好点——这些人倒是真的金碧辉煌、锦衣玉食、富贵逼人的。也难怪一般人会觉得“这就是社会上层的样子”。

但其实在中国,真正的社会上层的生活方式、处事方式其实与此大相径庭。

这些人思考的起点不是什么收入多少、存款多少,而是群众基础、社会效应、经济影响、国际观感——因为这些人真正的手握着各自领域的舵轮,在承担着极其重大的责任。

中国的政治传统对手握这种影响力的阶层其实是非常苛刻和严厉的,真在这个位置上,绝非一般人所想象的“有权可以为所欲为”,而是动辄得咎,如履薄冰。

而这些人最主要的屏障是什么呢?当然不是家财万贯——家财多少贯也买单不了政策失误,也不是靠什么“人脉”——真出事了“人脉”何止不会来伸手沾边,只是闭门谢客都算是对你有情义了。

而是靠最前面的这一项——群众基础

封疆大吏一定要做过亲民官而且获得优良考绩。

翰林院出身不经亲民官路径,那就只能作为中央的行政办事人员——说白了这只是中央级别的吏,只能通过巧用自己的事务性权力——例如拖时间、消极配合之类来影响决策。

实权领导,真正有权力主动塑造政策、设立或修改制度的人,必须有群众基础、有群众经验,必须亲自的、实在的知道社会底层、产业基层的思维逻辑、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而绝不能流于理论。

下过基层要胜过“喝过洋墨水”,这在中国的社会治理里是不会改变的。

没有基层经验,真正的权力几乎是不可能交给你的,无论你做到什么样听上去很酷炫的头衔,那也只是“高级秘书”,是吏。

因为对基层、对底层会如何受到政策影响,会如何对政策作出反应没有自己的可靠直觉,对于决策者而言是致命的缺陷,什么样的其他优势都无法弥补。而要获得这种直觉,不管你读多少个MPA,看多少理论著作,都是不能替代直接的一线工作经验的。

基层经验这门必修课,你绕不过去。

而这恰恰就是底层和上层的距离反而比中层近的秘密所在。

因为最不能忍受、最不愿尝试这门必修课的,反而不是顶层,而是中层。

顶层把子女得到基层经验视为权力传承的基本过程,是继承人教育的必备组成部分。如果不安排你去吃这个苦,那其实反而是觉得你没这个资质,不对你做这个指望了。

这一点,从子女还是小时候就会开始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而且执行起来绝不会虚应故事。这就像教自己子女开车,能敷衍放水吗?如果从小教得好,子女自己也会理解这安排的重大意义,自己也不会不知好歹的去制造成本——当你知道为什么需要忍受,并且确认忍受的价值,一切都终可忍受。

底层不用说了,基层经验就是ta们的生活,这门必修课一开始就过了,ta们的困难是要去补足理论教育——这当然也不容易,但这是另一个话题。

讽刺的是,恰恰是“中产阶级”对此避如蛇蝎,连想想都觉得厌恶。

你自己避如蛇蝎,还谈什么修满学分呢?

这一点,真正的限定了中产阶级阶层家庭的天花板,是中产阶级难以做到真正的阶层跃升的底层原因之一。

不过,其实一般的中产阶层所设想的阶层跃升,也没有有野心到这个程度罢了。

ta们心里想的那个阶层跃升,其实是在中产阶层内部的爬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