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71 lines (67 loc) · 7.05 KB

README.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71 lines (67 loc) · 7.05 KB

Face_Recognition

配置及环境

硬件环境

使用了1台Linux服务器以及一台MacBook Pro,Linux服务器带有4个RTX2080ti GPU。
注:本项目硬件环境需求很低,单用MacBook Pro也可完成。

依赖项

TensorFlow-gpu==1.13.1
Keras==2.2.4
OpenCV-python==4.2.0.32
Dlib==1.19.0

代码运行

部分数据集以及50人版,100人版训练权重文件比较大,没法传上来,放在了: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lGfZojiYevH3zGZjeWGmQ 密码:u5fs

文件结构

根目录如图所示:

Files文件夹如图所示:

所有可运行的文件都放在根目录下就好了,Files主要是存储数据以及训练好的模型权重文件。各个Python文件功能如下:  Config.py:存储各种参数、路径设置;
 Get_Face_Image.py:用于数据生成(原始数据集可能是半身照,用这个生成指定人数、图数、尺寸的人脸照),这个文件的参数要在文件内设置,而不是Config,因为他自己是个独立的功能,它的输入包括:原始文件夹路径、输出文件夹路径、单人最少图片数、单人最大图片数、图片尺寸、人数;
 Get_Data.py:是模型load数据用的,因为本项目的数据量还算小,所以图省事就没有写data_generator;
 Read_Data_Image.py:就是一些小工具,帮忙读数据或者图片的;
 Train.py:搭建模型和训练模型和评估模型都在这里,可以选择要干啥操作,在两种模型之间切换也是通过这里来调整。
 Show.py:模型训练完成后,可用这个文件来进行展示,因为训练数据集是公开数据集,所以也就没有做电脑摄像头摄像展示的功能,只能单张图片的预测(在大图中标记人脸框和人名,因数据集的问题,现有人名实为编号,不过反正都是外国人写了人名你也不认识),如果需要摄像头展示,可去参考的github中找一下。
其他几个文件功能如下:
 simhei.ttf:字体文件,PIL库网图片上写人名用的,OpenCV可以写英文,但是写中文就会乱码,所以写字这块就使用了PIL。
 .h5:这个结尾的就是模型的训练权重。可以load并进行预测。
 name_list.csv:训练模型的时候,类其实是用的阿拉伯数字表示的,用这个文件可以把模型预测的结果与人名对应回来(通过index确定位置即可)。
 .jpg:就是测试图片了。
6.2. 数据结构 原始数据和处理后的数据都推荐放在一个单独的文件夹里,文件结构均为:总文件夹下有n个人名文件夹,每个人名文件夹下是这个人的图片。以下是一个样例,总文件夹的位置可以自己定。

6.3. 数据生成 数据生成是一个单独的功能,修改数据路径及相关参数设置后,运行Get_Face_Image.py文件即可(这也是第一个要运行的文件)。 数据生成的逻辑其实很简单:

  1. 文件路径递归:由总文件夹找到人名文件夹再找到单张图片;

  2. 使用DLIB对单张图片进行人脸检测;

  3. 获取检测到的人脸截图,resize到指定大小后,暂存在内存里;

  4. 多次检测之后,若内存里的图片数达到设置的最少单人图片数要求,就把图片保存至指定位置;

  5. 如此往复,直到满足设置的人数、图数要求。 6.4. 模型搭建与训练 模型搭建与训练过程全部在Train.py文件中进行。 根据这里写的顺序,依次进行:从磁盘中读取文件、定义模型大类、为实例化数据、建立模型结构(基本CNN或mobile net)、训练模型、评估模型。 6.4.1. read_trainData函数 这个函数本质上来说就是把Get_Data.py生成的数据集读到类里来,Get_Data的作用其实是从处理好的数据中读取所有的图片、标签、计数(也就是分类数)、人名列表,然后对数据进行训练、验证集拆分,拆分之后再对图片做reshape(加上batch这一维度)、resize(确定输入形状)、归一化(方便模型收敛)等操作,再把label做个one_hot,最后返回出来。 6.4.2. build_basic_cnn_model函数 这个函数中搭建了基本CNN结构的模型,逻辑是:有训练好的模型就用训练好的那个,没有就新建一个。 模型其实在上面模型介绍章节已做说明,而且基础CNN模型千变万化也没什么明确的规则,可根据自己喜好随便修改,在这里就再详细介绍了。 6.4.3. build_MobileNet_model函数 这个函数就是搭建mobile net模型用的,逻辑与上一个模型相同,且也在模型介绍章节做了详尽的介绍,从代码层面来说:

  6. base_model就是直接利用keras的api定义一个mobile net网络结构;

  7. 使用model.input可获取模型的输入;

  8. 使用model.layers[-1].output可获取模型最后一层的输出,并暂时定义为x;

  9. 然后将x传入一个dense层,本层的形状就是数据要分的类数;

  10. 再后就是softmax激活,这个也是此类人脸识别的核心,即为逐渐挖掘图片特征信息后,直接进行分类,谁大就是谁。(另一种人脸识别方式为相似度比对,模型只输出获取的人脸特征向量,再对向量之间的相似度进行比较,也就是一个看看这张图和谁更像的过程);

  11. 激活完成后重新把输出输出包装成一个keras的Model;

  12. 再传给大类就好。 6.4.4. train_model函数 这个函数包含了模型编译及训练两部分。 使用model.compile()为模型编译优化器、损失等参数; 使用model.fit()进行模型训练。 6.4.5. evaluate_model函数 这个函数的核心就是model.evaluate,可输出模型的损失和精确度。 这里有两个小问题:

  13. 在代码逻辑中,模型训练后的那一瞬间,在磁盘中保存了模型权重,在内存中还存储这model这个东西,如果直接跟model.evaluate这个api,会直接使用内存中的model,可是我们模型训练的最后一个epoch不一定是精度最高的那个,在ModelCheckpoint中我也设置了只保存最佳模型,所以这里一定要先从磁盘中load一次模型,在进行评估,这样才是真正的精确度最高的那个模型。

  14. Keras中计算acc好像是基于二分类计算的,这里直接用不一定完全合适,我也尝试写了计算召回率、f1_score的函数塞到callbacks里,但是可能读epoch之后数据那里有点问题,没能成功运行,这里可之后再进行更新迭代。 6.5. 效果展示 效果展示功能都在Show.py文件中。我在Show函数中写了大量的批注,用的逻辑都超级简单,很好看懂,就不再多做解释了,唯一一个扼要注意的点就是,所有带‘load’或者说导入属性的操作,能少做就少做,如果有循环,就放在循环的最外面,这样能够大大提高程序运行速度。 因使用的训练集是公开数据集,不存在通过摄像头看自己是谁的情况,所以没有使用调取摄像头的api。如果使用了自己的数据集,想看看自己是不是自己的话,可以去我参考的那个github中查阅相关函数。